永康丧事风俗有哪些?永康丧事风俗介绍

发布时间:2025-03-18 09:47:37 文章分类:丧事服务 阅读人数:

[导读]:  永康的丧事风俗融合了传统的礼仪与当地的民俗特色,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。那么,永康丧事风俗有哪些?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永康丧事风俗介绍,以下是永康丧事风俗的详细介绍:
  永康的丧事风俗融合了传统的礼仪与当地的民俗特色,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哀悼。那么,永康丧事风俗有哪些?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永康丧事风俗介绍,以下是永康丧事风俗的详细介绍:

永康丧事风俗有哪些

  一、送终

  病人生命垂危之际,儿孙辈守于床前,目睹其去世,称为“送终”。在此期间,家人会为病人换上洁净的寿衣,有的在咽气前就已穿好。寿衣一般为七件,穿着时一次性穿好,两旁儿女的眼泪不能滴到寿衣上。

  二、移尸与停尸

  病人去世后,将尸体移至门板上,置于地上,头脚方向与生前睡的方向相反。在尸体旁点“脚后灯”,以破碗盛菜油,浸以灯芯草制成。头垫七块瓦片,面盖草纸,双手捏拳放置胸前。

  灵堂用竹席隔成两半,后面停尸,前面设灵桌,供进香拜吊。有的会在竹席上挂亡者遗像,并请老年妇女为死者念经,将念过经的纸钱烧化。同时,将死者病时所睡的床拆除,床架放于露天处,任日晒雨淋数日后再抬回家中。

  三、报丧

  死者咽气后,族人会自动前来帮忙,并派人向诸亲友报丧。报丧者不论天气如何,都会带一把雨伞,到目的地时将伞倒倚门外墙上,先不启口,直到吃罢点心,才告知噩耗,此谓“报死不空口”。

  四、浴尸

  死者进棺前须进行“浴尸”。由至亲穿白色孝衣、孝鞋,头缠白布,由长子撑破雨伞,擎香、端碗或提水桶,结队而行,到溪边或井旁取水。取水时,利市人口念咒语,抛铜钱数枚,舀水以归,称为向海龙王买圣水。回家后,利市人取水撒于死者全身,含水喷于死者脸部,完成浴尸仪式。

  五、入殓

  也称“落材”或“进棺”。棺材多为木质,也有石棺和水泥棺。棺材一般为生前备好,或病时为“冲喜”而制。亲人放置殉葬品,盖上寿被后,由利市人钉棺盖。入殓时,棺木安放在厅堂正中,棺内事先撒上石灰,垫好粗纸,放好枕头、脚踏,枕头边放“五谷香袋”,内装豆、麦、米等,寓意死者到阴间后务农种植兴旺。

  六、守孝堂

  盖棺后,将棺木移至宗族祠堂或公用厅堂设立孝堂。孝堂设亡灵牌位,树招魂丧幡,亲人日夜守灵。一般三日内殡葬,稍有家产的人家会请风水先生择日。

  七、出殡

  出殡俗称“出丧”,是丧葬仪式中最为隆重的环节。出丧前夕,亲眷齐集,举行祭奠仪礼,送亲人上泉途,仪式要高兴,不能哭。祭品丰盛,设三牲,轮批祭奠,配以鼓乐。

  出殡时辰一到,抬棺而行,鸣放爆竹。送丧队伍由行香者提篮前行,篮内放红色头线、小块毛纸及香烛爆竹等,边走边扔毛线,称为“分路纸”,意为标出路道,让亡者沿此到达墓地。儿孙穿戴孝衣、孝帽跪在大门两旁送别。棺材抬到墓地后,敲锣放爆竹,进行安葬。

  八、做七与满七

  丧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奠祭或家祭,直到“六七”大祭,称为“做七”或“拜七”、“烧七”。俗有“头七慌慌,二七忙忙,三七见阎王,四、五、六七转还乡”之说。祭礼多由出嫁的女儿备送,未祭之前,设祭之人不得进娘家。“五七”、“六七”祭后,牌位送宗祠。

  “七七”也叫“满七”,过满期第二天即五十天,要做满筵羹饭,祭请祖宗四代,示意本房又增加一阴灵,拜托诸阴亲携带。

  九、其他习俗

  1、送火种

  葬后次晨,子女必须重穿孝服送火于墓地,连送三天,边送边哭,称为“送火种”。

  2、选择墓地

  永康人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,认为墓地的好坏会影响后代的运势,因此会请风水先生仔细勘察,选择“风水宝地”。

  3、百岁祭贺

  在农村地区,还有已故亲人百岁之祭的习俗。百岁之日,只可提前,不可推后。在百岁诞辰之日,直系长亲会带领家人前往墓地祭拜,摆上丰盛的供品,为已故亲人贺百岁。

  随着时代的发展,永康的丧事风俗也在逐渐简化,一些繁琐的仪式和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已逐渐被摒弃。同时,政府大力提倡火葬,节约土地资源,保护环境。如今,永康的丧事风俗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化,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,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。

免责声明: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,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、排版、编辑,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尽快处理。 对于本站原创文章,未经该站站长授权,禁止任何单位,个人,媒体复制,转载,如有侵权者,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标题:永康丧事风俗有哪些?永康丧事风俗介绍   地址:http://www.sixzv.com/sangshifuwu/2551.html

相关文章

客户评论

友链申请
微信:dh182679652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