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兴丧葬风俗有哪些?嘉兴丧葬风俗介绍
发布时间:2025-03-23 10:16:03 文章分类:丧葬服务 阅读人数:人

一、送终与入殓
1、送终:
死者临终前,子女和近亲需随侍在侧,听取临终遗嘱。断气时,要迅速为死者换上准备好的“寿衣”,有地位者使用礼服,一般百姓则穿新制的寿衣。
2、入殓:
死者咽气后,遗体被移至中堂,用衾被遮盖,设立灵堂,备香烛供品致祭,并点燃“长明灯”。随后,将死者移入棺木,举行入殓仪式,封棺钉实,这一过程称为“大殓”。封棺时,子孙会用缀有彩绸的钉子按顺序敲钉钉棺,此钉被称为“子孙钉”。
二、守灵与吊丧
1、守灵:
灵床左右放置草栅,子女匍匐哭泣致哀,日夜守灵。同时,请和尚或尼姑诵经,为死者超度。
2、吊丧:
一般人家在死者去世后三日内,亲友会前来吊唁,并送丧仪(钱)或挽联、挽幛等。丧家会发书面讣告,有的还会在报纸上登报。开吊之日,丧家会高搭彩棚,棚内挂满挽联、挽词,凡吊客致门,奏乐相迎,吊者行礼,孝子答谢。
三、送葬与下葬
1、送葬:
开吊治丧结束后,会举行送葬仪式。旧时,大户人家送葬场面铺张奢侈,送葬队伍中有纸扎的冥器、动物、神灵纸俑等,还有乐队奏乐,和尚道士伴随。近亲均着孝服,随魂亭前进,至葬地后,将棺木放入墓穴,盖穴、致祭、封土、焚随葬物。
2、下葬:
下葬方式多样,包括棺材直接入土、先用砖瓦建亭再安放棺材、用稻草包裹棺材浮厝三周年后放入墓穴等。贫苦人家下葬多简朴,无砖石墓穴,封土成坟。
四、丧后习俗
1、做七:
从死者断气时算起,每七天为一个祭日,称为“做七”。至“五七”最为隆重,旧时有“放焰口”、“上座亭”等仪式。至“七七”称为“断七”,转入正常悼念。
2、回煞:
迷信者相信死者灵魂于死后近期要回家一次,由“眚神”引导。其回来日期由阴阳先生算定,这天称为“回煞”,也称“接眚”。当日晚间要吃蒸馄饨,俗称“接眚馄饨”,对近邻亲友则送状元糕,叫“接牌糕”。
3、家祭与撤灵:
明清时,死者殁后家中设灵台、灵座,每日点油灯,供以茶饭。孝子数月不能理发,亦不能穿丝绸,衣摆不缝,称为服孝。逝世百日、周年及清明、中元、冬至等节都要祭拜。灵堂一般设三年,三年满才撤除,灵亭灵台焚化,孝子换下孝服穿上正常服装,名“脱白”。现代人家多于断七后撤掉灵台,丧期结束。
4、吃豆腐饭:
丧事完毕后,丧家会设饭肴谢亲友及帮助治丧者。旧俗菜肴必备豆腐,称吃豆腐饭。近时仍保留此风俗,在家中或饭店包席,与一般酒宴无异。
五、特殊丧葬习俗
1、浮厝:
嘉兴农村大型墓园极少,有的人家在田边就地起坟,或将棺材浮厝于田间地头。这一习俗由来已久,南宋时北方士民流离江南,死后停棺不葬,期望收复中原后回乡安葬,后相沿成俗。明清以来,本地土地利用率高,农家为节约土地或无自有土地作葬身之地,也采用浮厝方式。
2、扯蚕花挨子:
海宁地区特有的丧葬习俗。死者入殓时,亲属按长幼亲疏,按顺序每两人用手扯一张薄薄的丝绵(蚕花挨子),盖在死者身上,越厚越体面,有保护死者遗体之意,也含有请死者保佑后辈生活安康、蚕花丰收的祈求。
3、盘蚕花:
海宁地区另一丧葬习俗。死者入殓前,亲属绕遗体三圈,口中念念有词,称盘蚕花。
六、现代丧葬方式
随着时代的发展,嘉兴的丧葬方式也在逐渐变化。近年来,花坛葬、树葬、草坪葬、海葬、壁葬等绿色殡葬方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。这些方式不仅环保、节地,也更经济,体现了现代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。
概括来说,嘉兴的丧葬风俗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,既保留了浓厚的地域特色,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。
标题:嘉兴丧葬风俗有哪些?嘉兴丧葬风俗介绍 地址:http://www.sixzv.com/sangzangfuwu/2635.html